从预制菜说到网络黑嘴
文/南湖居士
关于老罗发文吐槽西贝预制菜事件,原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消费纠纷,直至认真梳理了当中的许多细节,越发觉得十分耐人寻味。稍微总结一下,两边争议的焦点,主要集中在这些菜品是不是预制菜。而西贝餐饮的贾老板称他是网络黑嘴,是网络黑社会,使得事态立马升级了一个层次。
首先谈谈预制菜的判断标准。话说预制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,其实一直存在于全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。不过遗憾的是,针对规模如此庞大的领域,我们竟然连一部像样的法律都没有,唯一可供参考的文件仅有一份《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,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发挥着约束效力。读完这份通知,我想简单概括它对预制菜的定义:预制菜是以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,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笔者以为,一般的表述并没有任何毛病,符合群众的普遍认知。从这个公认的规则出发,去衡量西贝餐饮的一系列菜品——记者探访证实的爆料内容,诸如保质期十二个月的虾仁、保质期十八个月的烤鱼、保质期两年的羊排和西兰花等等,应该全都算是预制菜吧。
偏偏西贝官方一度以强硬的表态“缺乏基本的事实依据,对品牌声誉造成损害”回应批评,大抵是因为西贝配送到门店的原料由中央厨房进行预加工。此处不得不提及一个令人感觉莫名其妙的解读,叫做“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属于预制菜范围”。按照正常的逻辑分析,想要评估是否预制,顾名思义,看看食材,弄清楚性质与来源就足够了,至于在什么场地做菜,怕是毫无一丝瓜葛。好比区别一条蛇是不是毒蛇,需检查有没有毒牙,而不是纠结那条蛇是野生的或是动物园里养的。目前,单凭内部闭环操作,预制菜能随意摆脱其原有属性,岂不又是一个白马非马?类似违背常理的特殊解释,极易让大家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,还不断地加重矛盾,把公共秩序搅得乱七八糟。
言归正传,暂且不管相关部门负责人回答提问时候一番漏洞百出的说辞,根据通知原文对预制菜的描述,能够判定西贝的菜品里包含不少预制菜成分了。那么,西贝公司贾老板的所谓“网络黑嘴”便是赤裸裸的泼脏水。想来,网络黑嘴一词本身,又何尝不是概念模糊的东西呢?纵观现在的尴尬状况,已然变得愈加荒谬:一位先生评论局长免职的消息被拘,一位家长质疑校服的质量也被拘——那是监督和抹黑之间界限不明的缘故,某种罪名总是冒出完全不同的理解。于是乎,无论证据是否充足,凡是站在对立面的,统统往口袋里面套,制造了越来越多冤假错案。
究竟错误判罚的根源,便是文字游戏严重泛滥。事到如今,我只希望一切打击措施的采用,都必须坚持最严谨的态度:倘若造谣污蔑,通过司法途径追究其诽谤的责任;倘若所言不虚,讲真话的人就不该沦为整治的对象。总之,少一点主观套路,尽力争取多一点客观公正,以后才有可能走向更完善的法治建设。
2025年9月25日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