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谈古不论今】之一
病情似有转机,感觉增加了一些精气神,便翻看网友留言,方知蛇年“秋分”节气已至。
砌了几十年的方块字,想要完全停下来,一时着实犯难;尤其是写作原创时评文,则更难。却又不想闲死,那么就新辟一个栏目《谈古不论今》,从古籍中搬运来一些闲话,聊度闲日。从今日起,时有时无,断断续续,看官鉴谅。
话说“秋分”
老子说:“ 天地之气,莫大于和,和者,阴阳调,日夜分,故万物春分而生,秋分而成,生与成,必得和之精。 ”这就是秋分节气的宝贵所在。
也就是说“春分”是天地之气阴阳调和相生的最好时机,是万物孕育、生长的绝佳时点。 中华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文化的体现,古人求子之礼就在这一天举行。在春分这一天祭祀请子,可以得到天地调和的精华。
“秋分”节气,通常在每年9月23日前后到来;秋天来到了,秋分日刚好均分。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”。其中的一个具体表现,也就是在这一天将“ 昼夜均、寒暑平 ”,天地和合。一年之中唯有春分和秋分能得天地阴阳调和之气。
《淮南子‧氾论训》说:“天地之气莫大于和,和者,阴阳调,日夜分,而生物。春分而生,秋分而成。”所以古来一直非常重视秋分和春分的节气。
自古以来,人们从节气体悟到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,并认真地落实到生活中,去实践。
古人对秋分节气的观察和体悟,对于今天的我们有什么启示作用呢?
百度图片:秋分三候
一、秋分预告:就从今日起夜长于昼
在秋分日这一天,北半球将发生昼短于夜的变化。在秋分日,太阳直射地球赤道,“ 日夜均,寒暑平”。过了这一天,太阳直射带逐日南移,所以北半球的白日将越来越短,黑夜越来越长,直到冬至日(南半球恰恰相反),同时北半球的温度也越来越向冷与寒靠近。秋分时天地阴阳寒暑的转折,预告着在身心保卫上也当有相应的警觉与准备。
二、秋分三候传达了什么讯息?
古人说秋分有“三候”(每五日为一候),根据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,以中原地域来说,代表性的节候表现如下。
1.一候雷始收声:秋分一到雷也消声了,雨水也减少了。
2.二候蛰虫坯户:冬眠的蛰虫从秋分中开始缩小蛰居洞穴的出入口,直至大寒时完全闭堵穴口。
3.三候水始干涸:天气干燥,降雨量少又少,地表江河湖海泉涧各种水源渐渐地减少、干涸。
虽然不同纬度地区出现的秋分物候有所差异,然而都传递出了大自然生机“收束”的讯息,可视为“备冬”的预备阶段。对于我们繁忙的现代人来说,此节候预示着生活节奏与心情可以往“慢活”换档了。
秋分的节候预示着生活节奏与心情可以往“慢活”换档了。
三、古代秋分“夕月”展现了什么生命信仰?
《礼记》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”,天子率领百官在春分祭日,在秋分祭月。从上古直到最后的王朝,清朝,君臣都是谦卑戒慎崇敬天地、虔诚感恩神明赐予。清代《帝京岁时纪胜》就记载“春分祭日,秋分祭月,乃国之大典”。
五千年的中华文化,虽然是帝制当家,然而文化的核心,遵奉的仍是天道,推崇的是效法天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。盛世时,常在帝王之心的是民生福祉,天地人和合;离经叛道之世,不管是帝王或人民皆遭殃。
而在现代世界,人民或处在战乱的烽火流离中,或生于存亡受威胁压迫的惊悚下,很难找到一片安宁静土。因而“秋分”,正是让人类沉潜深思、回归传统价值的时节。
四、秋分的自然现象,可校正市场经济活动吗?
秋分“日夜均、寒暑平”的现象,可对应到人间“公正、公平”的实践之中。
古人是怎样实践的呢?中国古代各朝都会在春分日、秋分日,校正度量衡的准器。《礼记‧月令》载:“日夜(平)分,则同度量,平权衡,正钧石,角斗甬(斛)。”指的就是校正市场上使用的各种度量衡的标准,旨在落实买卖公平不欺,并预防种种交易的纷争诉讼。
每逢秋分日,也正是醒悟的好时机。若能效法天道,秉持公平、公正精神来作人做事,达成和合融洽的人际关系,诚实处事,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。
古今社会,对于交易都很重视公平、公正,所以校正度量衡准器就显得十分重要。
百度图片:国际公斤原器
五、秋分的和气,启示了什么生命之道?
历代,在秋分后才行秋决。《通典‧刑法八‧宽恕》记载,唐太宗在位之初,制定“ 从立春至秋分,不得奏决死刑 ”的法律。这是效法天地阴阳调和的精神,不搅乱天地万物的生长所立的善法;直到清朝,依然实行秋决。
为何历代行秋决呢?因为从春分到秋分,万物处于繁茂的生长时期,而刑罚的肃杀会干扰万物的滋荣,所以在秋分后自然界肃杀之气降临时,才执行死刑罪人的“秋决”。这种法自然、顺应节气的“天人合一”之道,给予了人生命和合圆融之道的启示。
六、效法大自然的规律在秋天如何养生?
秋分时节,天地和而万物成,正是收获收成的时节,所以中医学主张秋天“养收”。秋分,正当人体阳气开始收敛之时,此时宜“养收”,实践天人合一的养生之道。但具体落实到生活起居、饮食、运动和心理等等各方面,怎么实践呢?
1.从容平和,收敛神气。
《黄帝内经》讲秋天的养收之道在于“收敛神气”,即让内心从容平和不外求,“使志安宁”,这便可以降低秋气燥急之害。生活中各种名利情的追逐与执着,都会扰乱人的精气神。而“养收”,就是要扫除自己的胡思乱想,把竞逐狂放的心收回来,解下种种执着,休养生息,储蓄精力。而且,利用秋高气爽时节,登高展望一望无际的风景,也可以舒解急躁,使人心情平和,心旷神怡。
百度图片:登高赏瀑
2.生活作息,养阴为上。
秋冬时节人体阳气自然收敛,而干燥的天候则伤津耗液,容易导致口干、失眠、烦躁、上火等等“阴虚火旺”的症状,让人浑身不适,甚至损耗元气。
效法天地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养生道理,此时节要润燥滋阴(“阴”主要指体内的血液、唾液、汗水、泪水、体液、内分泌等),不要耗泄精神气力,导致阴虚,损耗生命力。基本上,可以从生活起居活动、饮食调养和精神调节上入手,内敛沉静下来,丰润内在的生命力。
中医认为,脏腑气血旺盛,肤色自然红润有光泽,肌肉坚实丰满,毛发茂盛,这样是因为通过内在五脏的滋润,人体气血充溢,才能身体健美,容颜长驻。
3.早睡早起,和缓运动。
《黄帝内经》强调秋天的生活作息要“早睡早起”。天亮即起,舒展身体四肢,晒晒温暖的秋阳,可以活络身心,也可以转变秋天易感的悲观心绪。从西医的临床研究来看,天冷时,血流速度会减慢,容易形成血栓,所以多卧反倒不好,秋天时天亮即起,伸展活络身体,更有益健康。
秋分过后,人体精血开始进入收敛内养阶段,因此运动也要顺应这一原则,运动量不宜过大,也不宜出汗多,以避免阳气耗损。选择轻松和缓舒展的运动为好宜。
《文子》记载:“老子谓天地之气,莫大于和。”秋分的“和气”非常宝贵,千金难买!珍惜它吸收它来滋养生命,正是时候!
【注】本文素材,摘取整理于《黄帝内经》《春秋繁露‧阴阳出入上下篇》《通玄真经 .上仁篇》《类经附翼·医易义》《医门法律·大气论》《百度百科》。